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自贸要闻
六年探索实践激发政策外溢,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风正劲
发布日期: 2021-09-14      来源: 澎湃新闻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截至今年6月底,天津自贸试验区用占全市1%的土地,吸引了占全市5.5%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占全市三成进出口额,近14%税收和超过四成实际利用外资额……”在2021年服贸会上,澎湃新闻收获到这样一组数据。六年多来,在改革创新的滋养下,这颗“天津苗”奋力生长,逐渐形成集制度、产业、区域于一体的系统创新,不断激发自贸政策外溢,并在多领域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做好“加减法”解码市场潜力

    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日前,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是对历年“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做法的制度化体现。

    一直以来,自贸试验区都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高地。秉持“以政府简权限权,换取区域治理水平提升,带动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改革思路,天津自贸试验区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市级审批事权“应放尽放”,各片区“按需承接”。

    挂牌至今,天津于全国率先实施“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等多项创新举措。在以“加减法”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在48个行业实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精简合并申报审批流程60%以上。通过构建在线便捷办事平台,实施“首席审批官”制度,全面推行“网上办”“预约办”“邮递办”“承诺办”,实现线上申报、不见面审批,审批效率全国领先。

    “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令区内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据《滨海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滨海新区新增市场主体3.3万户,同比增长33.1%,占全市的23.3%。其中,天津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6707户,增长34.9%,注册资本1855.9亿元,增长12.2%。

    为进一步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今年8月,天津与北京、广州在全国首开先河,启动多地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联动模式,共推出268项政务服务事项作为首批“跨省通办”事项,涉及商事登记、行业准入、从业资格、人事薪酬等企业关心的关键领域。此次创新实践是就国务院对“跨省通办”工作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通过机制创新、协同联动、资源整合,将“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动的工作探索。

    六年租赁资产总额超万亿

    市场主体的壮大带动了产业集聚,依托在税收、准入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度红利和一系列严监管措施的落地,经过六年多的发展,融资租赁已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的“金字招牌”,产业集聚效应领跑全国。

    为吸引更多优质租赁企业,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创新保税租赁、SPV租赁、离岸租赁、资产包转让租赁、人民币跨境结算等40余种模式,推出“专家+保姆”服务方式,设立全国首个融资租赁专业法庭等举措,大力推动租赁产业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

    截至2021年6月底,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有各类租赁企业4040家,注册资本6924.29亿元,租赁资产总规模超过万亿元,飞机、船舶、海工跨境租赁业务全国占比高达80%。

    日前,东疆片区完成的全国首单保税“客改货”飞机租赁业务,再度为天津自贸试验区这一招牌产业“增金添彩”。该项业务不仅打通了飞机退租-改装-再租赁的全流程保税处置路径,也成为国内飞机租赁行业加快形成飞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天津金融创新成效的又一亮点。

    近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优化航空金融产业配套方面,形成“租赁+买卖”“租赁+维修”“租赁+改装”,以及未来“租赁+拆解”的飞机资产处置模式全覆盖。将“租赁物+资金”的简单组合,升级为集聚融资、交易、技术、监管、适航、登记等多元素的飞机资产管理体系。

    此外,通过推动境内融资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等各项政策落地实施,截至2021年6月末,天津自贸试验区内融资租赁公司收取外币租金业务规模超过46亿美元;区内5家融资租赁公司下设的55家区内特殊项目公司共享外债额度近25亿美元,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

    通关效率全国名列前茅

    口岸通关的高效快捷是体现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一大标志,在中山大学发布的2020-2021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指数排名中,天津与广东南沙、上海(浦东)、广东前海、上海(临港)分列全国前五,这得益于天津口岸通关效率的提升和业务模式的创新。

    挂牌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大力推动贸易自由便利和通关流程去繁就简,通过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落实百余项通关监管创新措施,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下降至47.7小时和1.1小时。相比2017年,时间压缩了五成。

    海空两港是天津的战略资源,也是自贸试验区联系各地、沟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为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与天津海关在2019年签署《共建自贸区联合创新工作机制战略合作协议》,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从此进入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密切协同的新时期。

    在天津海关的全力支持下,天津口岸率先在全国口岸实现“船边直提”作业规模化实施,同时实施了出口“抵港直装”,并推动“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创新模式在京津冀逐步推广,更好地服务三地协同发展。据天津政务平台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天津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32.94小时,同比压缩31.94%,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0.85小时,同比压缩52.25%。

    作为天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部署实施的重点项目工程,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下称:大通关基地)是承接北京货运功能疏解、建设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之一。

    依托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政策优势,大通关基地将着力打造兼具口岸、商贸、多式联运功能的绿色智慧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同时创新海关监管模式、“一站作业”模式、“单一窗口”模式,实现通关集成监管、简化流程、提效降费。建成后,可满足货邮吞吐量60万吨/年的处理能力。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口岸是联结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重要纽带。“着力提升港口能级;提升口岸营商环境和航运服务水平;高标准建设航空物流园,建成大通关基地;在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开通海关监管场所”等,被列为《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

    渤海之滨,开放前沿。诞生于深化改革关键年的天津自贸试验区,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发轫,走过六年多的探索实践历程,投身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这里将通过加快对现行政策的迭代升级,进一步在“放管服”、融资租赁、通关效率等领域释放改革红利,以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共建共享为契机,不断激发自贸政策外溢。

    国家相关部委
    自贸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兄弟自贸试验区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