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商务部召开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5周年网上专题新闻发布会。五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70余项特色制度创新措施已全部实施,持续发力保税维修、再制造制度创新,形成了新的亮点。
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说:“5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凸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天津津自贸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张忠东表示,天津自贸试验区始终把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推进制度创新的核心任务。总体方案、深改方案中70余项京津冀特色制度创新措施已全部实施,推出并实施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八项措施和工作方案,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构建京津冀国际贸易大通道。在全国率先实施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探索口岸通关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改革,2019年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下降至36.8和3.27小时。
二是服务京津冀企业国际化经营。发挥跨境本外币资金池、FT账户等跨境投融资综合功能优势,着力打造“走出去”海外工程出口基地、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和跨境投融资枢纽,累计70多家央企设立超过400家创新型金融类企业;2019年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项目超过600个,新增市场主体中京津冀企业超过50%。
三是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成立京津冀众创联盟,成功实现离岸租赁、国际保理、物流金融、医疗健康、数字经济、二手车出口等创新业务,促进新经济、新动能、新模式的培育。
四是做好总结评估和复制推广工作。签署津冀自贸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结推出178项可与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的经验案例,区域通关一体化、租赁跨关区联动监管、“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税务综合一窗等一批创新成果在京冀推广实施。
张忠东说:“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实施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100条’,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京津冀+一带一路’海外工程出口基地。以京津冀等经济腹地货主需求为导向,持续增强港口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推进京津冀金融服务同城化,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服务能级。同时,继续梳理发布可在京津冀推广的试点经验案例,强化京津冀改革创新协同联动。”
近年来,天津先进制造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保税维修、再制造制度创新方面持续发力。截至2019年底,累计落户60多个航空、船舶制造维修及培训机构等项目。
张忠东表示,在保税维修、再制造的制度设计方面,天津走了关键的三步棋。“第一步是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实施办法》,将业务范围拓展至高技术、高附加值并符合环保要求的航空、船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领域;第二步是出台《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和《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规范和指导企业适用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见》两个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在简化通关模式、优化管理流程、解决企业实际痛点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第三步是天津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涉及监管模式创新、扩大维修范围、建设交易流转平台等创新方向,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受益面,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张忠东说:“在解决企业和产业痛点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境外飞机航程内保税维修绿色通道、飞机保税状态购入部件及耗材等9种保税维修再制造的创新模式,经专业机构评估,具备可复制推广价值。这些有效的做法,解决了涵盖飞机维修、“客改货”、部件延伸维修、适航性检测、信用评定和保税仓储等十方面的创新需求。”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还将通过探索开展境外飞机保税拆解和医学影像设备保税维修再制造等业务,推动保税维修再制造新业态向更多行业和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