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据了解,作为我国碳市场建设地方试点,天津位列其中。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天排所”)2020年天津碳市场交易量达到2909万吨,位居全国第二,此次又将作为实施机构代表天津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
全国第一家综合性环境能源交易机构
我国的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2011年10月以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地方试点从2013年6月起陆续启动交易。
位于“滨城”的“天排所”是天津试点碳排放权交易的指定交易平台,是全国第一家综合性环境能源交易机构、国家首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备案交易机构之一。按照《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中关于“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天排所”是一个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化交易平台。
天津碳市场履约率连续六年达100%
2021年是天津碳市场第八个履约期。日前从“天排所”获悉,天津碳市场履约率已连续六年达100%。根据《天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和有关工作要求,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履约。2021年1-6月,天津市配额总成交量856万吨,总成交额2.53亿元,分别占我国区域碳市场总量的23%和23%,位居全国第二。在这一优势基础上,天津市不断完善交易体系和管理办法,“天排所”努力提高交易服务水平,充分调动试点纳入企业参与碳市场履约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举办各项培训、讲座增强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提升天津碳市场交易活跃度。
截至2021年7月1日,纳入天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开采、建材、造纸和航空八个行业104家企业(其中滨海新区43家)全部完成2020年度履约。天津碳市场履约率连续六年达到100%,为圆满完成天津市碳减排工作,建设美丽可持续发展的天津提供了有力支撑。
7月15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布全国首个基于蚂蚁链的碳中和存证产品,并将该产品应用于本次会议碳中和存证,并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时刻,将作为实施机构代表天津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
天津全力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7月16日,2021天津储能发展论坛在滨海新区举行。从论坛上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实施不低于400兆瓦的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推动天津市储能设施建设发展,支撑天津电力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与会专家表示,作为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示范基地,滨海新区聚集了中电建、中石化、维斯塔斯等一批头部新能源企业和一汽-大众、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了光伏、风电、氢能、动力电池等领域协同创新、多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力推进美丽“滨城”建设。
天津发布全国首个“碳中和”存证产品
日前,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支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天排所”)主办的“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研讨会”在滨海新区召开。会上,“天排所”发布了全国首个基于蚂蚁链的“碳中和”存证产品。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障碍与对策”“天津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要素与实施路径”分别进行专题讨论。大家结合实践经验,在讨论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困难的同时,聚焦对策与路径,深入探讨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天津绿色金融发展献计献策。
会上,“天排所”发布了全国首个基于蚂蚁链的“碳中和”存证产品,并将该产品应用于本次会议“碳中和”存证。
所谓蚂蚁链“碳中和”存证产品,是指蚂蚁集团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碳中和”行动中,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点,使碳排放、碳减排、清结算、监管、审计等过程公开透明,相关记录可随时追溯查证。
“‘天排所’是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能源交易机构,将作为实施机构代表天津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天排所”总经理李天表示,“未来,‘天排所’将继续以‘激发全社会的绿色动能’为使命,与广大金融机构和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天津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促进天津产业绿色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