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自贸试验区也迎来了高标准建设关键期。围绕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相关情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做出深入解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对启动编制《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何深意?
对此,王一鸣表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也是天津自贸试验区重要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是天津自贸试验区谋划“十四五”的重要遵循。
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把握“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定位,统筹谋划、升级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成为国家制度创新的重要试验田。
“十四五”期间,天津自贸试验区要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握发展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等重大战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总体目标,以2035年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远期目标,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试验范围、提升开放能级、增强创新动能、拓展对外合作,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政策、功能、产业、服务创新升级,不断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国经中心深度参与《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对哪些方面做了重点考虑?
王一鸣介绍说,国经中心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对当前全球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立足全球视野、立足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实际进行了统筹规划,力求高站位、高起点、大视野、接地气。有几个突出的方面:
一是着重考虑对接全球高标准经贸规则。当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推进全球经贸规则重塑,以CPTPP、美墨加协议、欧日EPA等为代表的高标准规则正在成为全球经贸规则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高标准规则普遍强调国民待遇、市场准入、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改革、数字贸易等议题,总体上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主要方向。通过积极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不仅有助于我国较快适应国际经贸规则新变化,而且能够以开放倒逼改革,倒逼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升级。我国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初衷是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为全国摸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天津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发展较为领先的自贸试验区,理应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方面先行先试。国经中心在编制天津自贸试验区“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着重在数字贸易、国际化营商环境、国有企业改革、知识产权保护、要素跨境流动、市场准入开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形成了具体的路径、政策和方案,使天津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先行区和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试验田。
二是着重考虑积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天津自贸试验区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经济特殊功能区,发挥着重要且难以替代的作用,国经中心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十四五”规划中,着重考虑要提升天津自贸试验区对京津冀地区高端资源和要素的集聚能力,形成耦合效应和合力作用,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平台上推动京津冀三地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天津自贸试验区拥有大海港、大陆港、大空港、大数据港,是我国交通物流和要素流通条件最好的自贸试验区之一,在“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倡议中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规划》充分考虑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条件和优势,提出要着力发展中欧班列、国际海运、国际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将天津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大走廊相互衔接的关键枢纽节点。近年来,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天津自贸试验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大量的创新主体,同时具有较强的科技成果中试转化能力,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十四五”规划中,着重提出要加强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基础创新能力,整合和盘活科技创新资源,创造激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将天津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三是着重考虑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课题组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深入企业一线听取意见建议,对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吸收到《规划》编制中。特别是在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离岸贸易、数字经济、跨境电商、融资租赁、跨境结算、商业保理等领域,提出了大量创新性强、具有可行性、能够积极争取落地的方案,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问题,回应企业关切。为更好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各类商品、要素、资源流通流转,《规划》提出要建设一批重要的发展平台,比如新型大宗产品交易平台、场外风险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离岸业务平台、碳金融平台、产业基金平台等等,这些平台将为天津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编制内容来看,《规划》发布后释放出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王一鸣认为,自贸试验区规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在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政策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要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天津自贸试验区“十四五”规划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展现更加开放的姿态。2022年1月,全球最大自贸区RCEP生效,对于我国发展极大利好,天津自贸试验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RCEP重要经济体长期开展经济合作,合作范围广、合作程度深。RCEP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天津自贸试验区和这些国家的经贸联系,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在我国融入RCEP合作格局中发挥先锋官作用。天津自贸试验区是我国营商环境较好的地区,但相比香港、新加坡等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规划》提出天津自贸试验区要以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重点在“放管服”改革、改善市场环境、完善制度供给等方面加大力度。天津自贸试验区将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资源要素配置枢纽。
二是敢于涉入改革“深水区”。天津自贸试验区肩负着为我国深入改革、开展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积累新鲜经验的任务和使命,敢于涉入改革“深水区”,敢于啃制度变革的“硬骨头”,敢于打体制机制创新的攻坚战。在《规划》中,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放权赋能、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产业政策等内容,这些都是我国多年来深化改革的主要攻坚领域,推动这些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改善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投资营商环境,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竞争格局,对于服务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当前,以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在编制《规划》中,我们坚持立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端和前沿,前瞻性谋划天津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方向,着重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使天津自贸试验区不仅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制度创新的前沿,也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产业发展的高地,成为未来引领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示范标杆和动力引擎。
作为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自贸试验区在中国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自贸试验区将以《规划》“路线图”为指引,结合自身目标定位,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做出探索尝试和创新突破,着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