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自贸试验区 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在制度创新、复制推广、产业发展、通关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王旭出席并讲话。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区长单泽峰,天津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商务局局长沈蕾,天津海关关长赵革,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李云山,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尹晓峰参加发布会,并就相关情况进行发布和介绍。
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发布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紧紧围绕制度创新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截至目前,累计实施制度创新502项,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占全国集中复制推广的18.6%,为赋能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创造了新经验。
在深入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方面,通过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等举措,企业开设更加高效便捷。2021年底,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累计达7.9万户,是自贸试验区成立前的3倍,注册资本达3.9万亿元,引进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注册资本近万亿元。亚投行全球首个总部外功能中心、空客A350宽体机完成和交付中心、抖音直播生态产业园、高济医疗互联网医疗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航空航天、医疗健康、平台经济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在有序推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改30条”准予实施政策全部落地,全国首创“五位一体”供应链金融创新体系,推出“FT账户分公司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省级ESG评价指南及成果,赋能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中心商务片区成为全国首个承接商业保理省级权限区域。
在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方面,创新优化贸易通关模式,建成高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率先实现与国家层面“单一窗口”标准规范对接,实施两步申报、船边直提等100多项通关监管创新措施。得益于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天津成为全国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多、政策创新最密集地区。2021年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158.9亿元,同比增长73.8%。保税展示交易业务由消费品领域向工业品领域扩展,国产燃料油保税供应和分拨通道陆续打通,“保税+”产业蓬勃发展。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生产模式等一批创新举措,推进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成为我国北方首个成功实现国外上市国内未上市药品临床应用的地区。深化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进口平行车辆占全国60%以上,平行进口汽车持续领跑。
会议介绍了天津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复制推广成效、全市联动创新等重点工作和天津海关在开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的成效,以及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在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
市商务局介绍
注重顶层推动和机制创新,管理架构更加完善。天津自贸试验区在领导小组+管委会+3片区的基础上,创新增设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和2个联动创新区,构建起两办协同、市区联动、部门聚力支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创新发展局成立近两年时间,制定综合性改革方案5个,在国家层面争取创新政策14项,已经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注重发挥制度创新试验田功能,改革红利不断扩大。天津自贸试验区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一批首创性、突破性改革举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七年来,先后向商务部上报了6批改革试点经验和4批“最佳实践案例”。目前已有32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个“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向京津冀地区自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五批次共118项,发布创新实践案例7个,金融专项创新案例100个。注重政策协同叠加优势,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2021年4月,天津获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在全市范围与自贸试验区政策实现优势叠加,功能互补。自试点实施以来,116项试点任务全面铺开,落地实施率近六成,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615.37亿元,同比增长6.7%。2020年10月,《天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全面实现与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创新。提出77项创新任务,目前已经完成64%,2021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
天津海关介绍
在海关总署的领导下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着力在“放管服”改革、贸易便利化、新经济培育等领域,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七年来,天津海关累计实施创新举措138项,向全国复制推广借鉴12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占比天津自贸试验区32%,占比海关系统17%。“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组建集中审批审核中心,实现企业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贸易便利水平明显提升。实施“两步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大幅提高了进出口货物口岸通关效率。2021年,天津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4.93小时、0.74小时,较2020年分别压缩17.3%和48.6%,均位居全国主要海运口岸前列。产业培育成效明显。通过实施监管制度等创新举措,有效促进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助力航空产业强链补链,天津口岸进口平行车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落户天津。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介绍
七年来,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在市委市政府和总行总局领导下,扎实推进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落实总行“金改30条”政策、复制自由贸易账户(简称FT账户)、深化外汇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贸易投融资更加便利高效。积极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跨境融资渠道,在区内开展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试点,累计借用外债102.32亿美元。实施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政策,并将政策由自贸试验区扩大至全市,累计涵盖银行从自贸试验区12家扩大至全市33家,优质企业从95家扩大至319家,累计办理便利化业务795亿元。积极深化FT账户功能,扩大政策辐射效应。总行正式批准天津自贸试验区复制FT账户以来,区内已开立FT主账户1168个,累计收支超5000亿元人民币。116家FT账户“白名单”企业可凭收付款指令在银行办理相关业务。9家市内外企业使用“FT分公司”模式。发挥特色政策优势,支持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争取租赁业专项支持政策,为建设高水平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辖内5家融资租赁公司下设的55家特殊目的公司(SPV)共享外债额度24.57亿美元,其中26家SPV办理了32笔外债登记,签约金额累计8.72亿美元,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王旭在讲话中指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七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入探索、大胆尝试,不断提升制度创新的广度、深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成为天津深化改革的“探路者”、开放创新的“试验田”和联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桥梁。当前,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以实践“最先、最高、最宽、最大”的制度创新促进国内大循环,以“先行先试”开展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循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要坚定“向创新要未来”的发展意识,深刻领会“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的重大意义,在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中积极发挥“双循环”重要枢纽作用。今年是“十四五”全面推进之年,也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爬坡过坎之年。要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力争在更多领域取得切实有效,有显示度、经得起考验的突破,为推动天津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促进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助力制造业立市贡献更多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发布会上,泽峰、沈蕾同志分别围绕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方面所做工作和成效,以及在服务“制造业立市”方面做出的尝试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后,晓峰同志接受媒体专访,详细介绍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服务企业、对接RCEP国际经贸规则等情况。(本文节选发布会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