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自贸要闻
文字实录丨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2-04-25      来源: 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学习强国-天津学习平台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4月22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邀请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王旭,天津海关关长赵革,市商务局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沈蕾,滨海新区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单泽峰,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李云山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李娟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为迎接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七周年,充分展现自贸区在夯实产业优势、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王旭先生,天津海关关长赵革先生,市商务局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沈蕾女士,滨海新区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单泽峰先生,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李云山先生,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王旭副市长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整体情况。

    王旭:

    各位媒体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天津之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鸿忠书记要求,要充分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引领全市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龙头、试验田、桥头堡作用,在融入和服务国内大循环,畅通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更大作为。可以说,自贸试验区有两个特点:先行先试、压力测试。七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

    当前,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结合本地特色与发展实际,在以实践“最先、最高、最宽、最大”的制度创新促进国内大循环,以“先行先试”开展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循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四方面发力:

    一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成为探索多领域多维度创新的“试金石”。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七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入探索、大胆尝试,不断提升制度创新的广度、深度,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集成创新。截至目前,累计实施502项制度创新措施,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占国家层面集中复制推广经验的18.6%,有效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的示范引领作用。新发展格局下,天津自贸试验区会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坚定“向创新要未来”的发展意识,力求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双循环”重要枢纽作用。

    二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成为推动深层次改革的“探路者”。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高地,自贸试验区肩负探索深化改革踩稳一步、再迈一步的重大责任。挂牌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放一系列市级事权事项,支持自贸试验区突破思想观念、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领会“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的重大意义,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三是天津自贸试验区以更加科学的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七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修订条例、完善机制、建立自贸司法服务直通车、设立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建设全领域全链条一体化法治平台等举措,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司法保障体系。同时,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不断突破创新服务贸易管理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天津自贸试验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天津作为”。挂牌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明确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七年来,自贸试验区努力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外向型经济格局,成为天津联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桥梁。

    朋友们,2022年是“十四五”全面推进之年,也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爬坡过坎之年。我们要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走、一锤接着一锤钉,力争在更多领域取得切实有效,有显示度、经得起考验的突破,为推动天津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促进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助力制造业立市贡献更多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李娟:

    谢谢王旭副市长。下面,请单泽峰先生介绍制度创新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单泽峰: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就自贸试验区开展制度创新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赋予天津的重要使命和战略任务。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7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累计实施制度创新措施502项,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形成了一批天津首创、天津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特别是我们紧紧围绕制度创新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性改革创新,为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创造了新经验。

    一是深入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持续注入产业发展动能。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推行对外投资“无纸化一日办结”备案模式,办结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天。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动证照分离全覆盖,在48个行业实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精简合并申报流程60%以上,全国首创最简告知承诺审批,试点开展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企业开设更加高效便捷。2021年底,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累计达7.9万户,是自贸区成立前的3倍,注册资本达3.9万亿元,引进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注册资本近万亿元,亚投行全球首个总部外功能中心、空客A350宽体机完成和交付中心、抖音直播生态产业园、高济医疗互联网医疗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推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平台经济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二是有序推进金融开放创新,赋能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巩固特色金融发展优势,推动跨境金融开放度提升。金融运营创新实现新突破。“金改30条”准予实施政策全部落地,全国首创“数字仓库+可信仓单+质押融资+大宗商品市场+场外风险管理”五位一体供应链金融创新体系,累计新开立本外币账户11.5万个,办理跨境收支近3000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近5500亿元。推出“FT账户分公司模式”,外溢辐射效益持续显现,截至2021年底收支规模超4000亿元。发布全国首个省级ESG评价指南及成果,助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融资租赁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全国率先开展飞机离岸租赁对外债权登记业务、共享外债额度便利化、外汇资本金和外债意愿结汇等创新举措,全国首创经营性租赁飞机退租、飞机资产包退租等业务模式,集聚各类租赁企业4009家,租赁总资产超1.2万亿元,东疆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商业保理势头强劲。成功发行国内首单保理ABS、保理行业公司债券,完成国内首笔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率先试点商业保理服务跨境电商企业新模式,中心商务片区成为全国首个承接商业保理省级权限区域,央企保理50人论坛永久落户。区内保理企业达531家,资产规模2840亿元,占全国30%以上。推出商业保理“金融商品转让”融资成本抵扣新模式,2021年为企业减负3000余万元。

    三是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助力新经济新业态加速成长。创新优化贸易通关模式,建成高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率先实现与国家层面“单一窗口”标准规范对接,实施两步申报、船边直提、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100多项通关监管创新措施,助推产业加快发展。“保税+”产业蓬勃发展。全国首创境外飞机保税维修形式申报、航程内保税维修绿色通道、船舶委外加工保税维修等创新模式,上线运行全国首个海关区块链验证系统并率先在航空维修领域应用,成为全国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多、政策创新最密集区域。2021年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158.9亿元,同比增长73.8%。保税展示交易业务不断拓展,展示品类从消费品领域扩展到工业品领域,展示范围也走出了天津。创新一船多供、先供后报、保税船舶物料跨关区直供等政策,打通国产燃料油保税供应和分拨通道。助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生产模式等一批创新举措,推进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成为我国北方首个成功实现国外上市国内未上市药品临床应用的地区,大幅降低了患者用药成本。完成全国首单进口中药材分拣试单,由海关和药监“双检各动”优化为“双检联动”,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推动全国综保区内首个“进口中药材分拣基地”建设。平行进口汽车持续领跑。深化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建成国内首个平行进口汽车服务中心和首个整备中心,推进国六环保公开政策落地,进口平行车辆占全国60%以上。

    在未来发展中,天津自贸试验区将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谋发展的职责使命,立足服务新发展格局和重大国家战略,聚焦服务制造业立市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首创性、集成性、差别化改革,继续推动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展现新的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李娟:

    谢谢单泽峰先生。下面,请沈蕾女士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在顶层制度设计、复制推广、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沈蕾: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谨代表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天津自贸试验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重点围绕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复制推广成效以及全市联动创新等重点工作,向大家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一、注重顶层推动和机制创新,管理架构更加完善

    天津自贸试验区在领导小组+管委会+3片区的基础上,创新增设了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和2个联动创新区。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作为全国首个专司制度创新的法定机构,于2020年6月正式设立,负责全流程、全链条制度创新、产业促进和企业服务。成立近两年时间,制定综合性改革方案5个,在国家层面争取创新政策14项,已经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重要策源地。2021年8月,滨海高新区、中新生态城作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正式挂牌,进一步丰富拓展了自贸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滨海新区“全域自贸”,开创了天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工作新局面,构建起两办协同、市区联动、部门聚力支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二、注重发挥制度创新试验田功能,改革红利不断扩大

    天津自贸试验区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一批首创性、突破性改革举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七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制度创新502项。先后向商务部上报了6批改革试点经验和4批“最佳实践案例”,其中,“保税租赁海关监管新模式”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最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目前已有32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个“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向京津冀地区自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五批次共118项,发布创新实践案例7个,金融专项创新案例100个,有效发挥了自贸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和服务辐射功能。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为国家试制度的同时,把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新兴领域,围绕海关监管和外汇管理开展深层次创新探索,融资租赁、平行进口汽车、保税维修等产业迅猛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制度创新红利愈发凸显。

    三、注重政策协同叠加优势,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注重政策协同,将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创新政策叠加,牢牢把握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着力构建发展新格局。2021年4月,天津获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在全市范围与自贸试验区政策实现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同时,提出的很多创新举措与自贸试验区及联动创新区的产业定位高度契合,更有利于形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自试点实施以来,116项试点任务全面铺开,落地实施率近六成,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615.37亿元,同比增长6.7%。

    2020年10月,《天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全面实现与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创新。提出77项创新任务,目前已经完成64%,2021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同时,天津市先后两次发布全市各区域与自贸区联动发展政策性文件,支持各区结合发展定位,开展对接合作,共享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全市协同创新效果进一步增强,自贸试验区载体和服务功能更加丰富,给制造业立市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向未来,天津自贸试验区还要立足坚实基础,创新再出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将坚定勇于实现“最先、最高、最宽、最大”的制度创新目标,与全市各部门、各区域同心协力,涵养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成果,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实现更大发展!

    谢谢大家!




    李娟:

    谢谢沈蕾女士。下面,请赵革先生介绍天津海关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举措。

    赵革: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同大家汇报一下天津海关开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七年来的情况以及下一步打算。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天津海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海关总署的领导下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着力在“放管服”改革、贸易便利化、新经济培育等领域,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七年来,天津海关累计实施创新举措138项,向全国复制推广借鉴12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占比天津自贸试验区32%,占比海关系统17%。主要成效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组建集中审批审核中心,通过一个窗口“通受、通办、通签”,大力推行“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企业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鼓励企业 “主动披露”,自我管理,引导守法自律,构建多元化合作监督机制。取消自贸试验区海关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集中受理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业务申请事项,便利企业。

    二是贸易便利水平明显提升。实施“两步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区港联动”“空检海放”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大幅提高了进出口货物口岸通关效率;实施“航空产业全链条集群监管”“AOG航材管控”“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无疫通行”等一系列创新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2021年,天津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4.93小时、0.74小时,较2020年分别压缩17.3%和48.6%,均位居全国主要海运口岸前列。

    三是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实施融资租赁监管制度创新,解决了租赁资产交易、海关异地监管、税款担保方式等问题,促进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继爱尔兰之后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实施平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海关集中验估、第三方结果采信等制度措施,每车平均节约物流成本1000元左右,天津口岸进口平行车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实施航空产业集群监管创新举措,对接航空产业链的23家上下游企业,打通产业链堵点,联通产业链断点,促进天津市航空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化发展。实施跨境电商系列创新举措,吸引跨境电商企业聚焦,目前已有菜鸟、京东、唯品会等20多家电商企业落户天津。

    当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7年了,制度创新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需要更加注重战略统筹规划和系统集成创新。下一步,天津海关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联合更多部门加强协同集成创新,从企业最急、群众最盼、地方发展最需的地方发力,推出更多创新举措、惠及更多企业。一是协同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地方相关部门,围绕天津市重点和优势产业,深入一线,联合开展调研课题,解决发展堵点和难点。二是协同北京海关、石家庄海关,京津冀三地海关联合开展自贸创新,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是加强内部各部门上下左右协同,拧成一股绳,进一步提升海关自贸创新的质量和效益。

    回首过去的七年,我们齐心协力、硕果累累;展望未来的发展,我们信心满满、期待无限。天津海关将紧扣国家战略,对标国际先进,积极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改革创新,助力天津自贸试验区更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李娟:

    谢谢赵革先生。下面,请李云山先生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情况及下一步创新举措。

    李云山: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天津自贸区成立7周年以来,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在市委市政府和总行总局领导下,扎实推进天津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落实总行“金改30条”政策、复制自由贸易账户(简称FT账户)、深化外汇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立足天津功能定位、特色产业,申请落地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实现租赁专项创新政策多个全国“第一”,指导银行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电商人民币集中收款业务,办理全国首单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有力支持了天津自贸区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贸易投融资更加便利高效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积极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跨境融资渠道,在区内开展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试点,累计借用外债102.32亿美元。实施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政策,允许银行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支付命令函》办理收入支付业务,试点以来区内企业累计办理近2.4万笔,支付金额折9.03亿美元,业务办理时间由2-3个工作日缩短至1日。实施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政策,允许银行在展业原则基础上,为优质企业办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便利化业务,凭企业的收付款指令等直接办理相关收入支付,并将政策由自贸区扩大至全市,累计涵盖银行从自贸区12家扩大至全市33家,优质企业从95家扩大至319家,累计办理便利化业务795亿元。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探索跨境电商收款新模式,指导银行开展跨境电商人民币集中收款业务,解决以往通过境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收款清分模式中资金结算慢的问题,服务小微电商企业超400家,累计办理业务近21万笔、金额超60亿元。推动全国首单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落地,解决区内保理公司收款难、收款慢问题,企业资金周转缩短约60天。

    二、积极深化FT账户功能,扩大政策辐射效应

    2019年4月,总行正式批准天津自贸区复制FT账户。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深化FT账户功能应用,发挥FT账户本外币合一、账户内资金可兑换、可使用离岸汇价的优势,推出“白名单”机制、“分公司”模式、FT项下全功能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至今,区内已开立FT主账户1168个,累计收支超5000亿元人民币。116家FT账户“白名单”企业可凭收付款指令在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已有9家市内外企业使用“FT分公司”模式,指导银行为11家企业集团搭建全功能型资金池,引流异地资金入池,聚集资金超79亿元,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超3000万元,跨国企业资金在津逐步形成“集聚效应”。

    三、发挥特色政策优势,支持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根据市场主体实际需求向总行总局争取租赁业专项支持政策,天津成为全国首家开展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试点地区,东疆成为全国首家获批开展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试点区域,这些专项支持政策为建设高水平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辖内5家融资租赁公司下设的55家特殊目的公司(SPV)共享外债额度24.57亿美元,其中26家SPV办理了32笔外债登记,签约金额累计8.72亿美元,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境内经营性租赁累计收取外币租金达143.9亿美元,区内93家融资租赁公司办理境内融资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48.54亿美元,成为区内租赁公司有效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工具。

    下一步,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深化自贸区金融改革,在推动已落地政策扩面增量、提质增效基础上,积极推进政策迭代升级,争取更多“特”“新”金融改革创新项目,支持租赁特色产业、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贸易新业态发展,努力为天津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谢谢大家!




    李娟:

    谢谢李云山先生。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提问开始。

    中国日报:

    请问天津自贸区在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单泽峰:

    天津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既是天津的自贸试验区,也是京津冀的自贸试验区。几年来,我们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协同、服务协同,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引领作用,主要开展了5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区域发展政策协同化。为提升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贡献度和嵌入度,我们制定实施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8项措施,在增强天津口岸服务功能、助推产业升级、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2021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发起召开首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成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智库联盟,签署《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13项协同创新成果。

    二是推进制度创新示范效应最大化。我们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谋发展,先后向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5批次共118项,创新实践案例7个,金融专项创新案例100个。专门梳理14项可向雄安新区乃至河北全省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举措,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三是推进京津冀金融同城化。推广“FT账户分公司模式”,京冀企业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可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并开展相关业务,实现FT账户政策京冀企业共享。着力打造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支持央企在自贸试验区设立投资类、供应链金融、贸易类企业,80多家央企在中心商务片区设立企业超过400家,注册资金超过3000亿元。

    四是推进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探索口岸通关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改革,实施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广“出口直放、进口直通”便利通关模式,2021年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17.3%和48.6%,位居全国主要海运口岸前列;推出“保税船舶物料跨关区直供”“一船多供”等多项便利措施,保税燃料油跨关区直供河北四港,着力打造“海上移动加油站”。

    五是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机制化。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共同推出3批153项“同事同标”事项。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推出696个办理服务事项,建成“京津冀+雄安(3+1)”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119个事项上线办理。

    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强化与京冀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向纵深发展。




    新华社:

    请问自贸试验区在服务“制造业立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沈蕾:

    202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制造业立市”的战略部署,将“制造业立市”写入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旗帜鲜明建设制造强市,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天津自贸试验区重点围绕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全力服务制造业立市。

    一是,以制度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天津发展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天津市产业体系完备,区位优势突出,在汽车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已聚集一批先进龙头企业。自贸试验区着力发挥制度创新优势,精益求精,优中择优,为优势产业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在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与综保区联动创新,开展在自贸试验区和综保区内外多种保税维修业务新模式,取得了积极效果。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获准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产品涵盖飞机、船舶、海工装备、工程机械等品类,2021年保税维修货值158.91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上个月刚获批的中铁盾构机项目,即坐落在综保区外自贸试验区内,通过保税维修再制造,企业一年可降低生产成本近6000万元。

    二是,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加速培育生产性服务业,解决制造业企业发展瓶颈难题,打通企业经营堵点痛点。一方面通过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FT账户分公司模式、商业保理差额纳税模式、人民币国际保理业务突破等政策创新,切实便利化企业融资,最大限度降低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本,服务制造业创新升级。另一方面,瞄准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的服务业发展新赛道,以制度创新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增值服务等价值链高端融合。

    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坚持以用立业,真正把制度创新的落脚点放在产业发展和功能打造上,重点围绕天津市12条产业链深度谋划改革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天津创新、天津案例!




    李娟: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五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作者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国家相关部委
    自贸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兄弟自贸试验区
    重点链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官网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