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经济日报社、南开大学、天津市发改委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暨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研讨会在津举行。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前苗在交流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国家赋予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累计实施502项制度创新举措,32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个“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赵前苗介绍,在改革创新引领下,天津自贸试验区培育了一批具有天津特色、全国领先的产业。租赁产业持续全国领先。天津是除爱尔兰外全球最大的租赁聚集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试点和实施离岸飞机租赁对外债权登记,创造了30余种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飞机租赁模式,飞机租赁总数量实现2000架,飞机、船舶、海工产品租赁占全国的80%。保税业态不断丰富。在全国首创境外飞机保税维修形式申报、船舶委外加工保税维修等创新模式,是全国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多、政策创新最密集的区域。2021年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158.9亿元,同比增长73.79%。实现冻品、跨境电商、经典车等多品类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平行进口汽车稳步发展。率先探索标准符合性整改等创新,推进国六环保公开政策落地,今年上半年,天津口岸平行进口车近1.96万辆,货值超过176.4亿元,约占全国七成以上。商业保理快速发展。发行全国首个完全基于交易信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完成全国首笔跨境人民币保理,截至2021年底,区域内共有各类保理企业531家,商业保理资产规模达2840亿元,占全国的30%以上。
天津在做好巩固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医药产业打通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已开展12批次4种类药品进口,大幅降低了患者用药成本。网络货运产业在全国首创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综合服务系统,吸引狮桥、顺丰等企业落户并实现快速发展。
得益于区内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截至2021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近8万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1.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天津自贸试验区用占全市1%的土地,吸引了占全市5%的市场主体,贡献了40%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额、30%左右的进出口额、14%的税收收入。
赵前苗表示,接下来,天津自贸试验区一方面将继续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政策协同,探索建立京津冀自试验贸区联合片区,适时推动三地共建自贸新片区;深化重点领域协同合作,培育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创建跨区域的要素交易平台,推进三地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和口岸资质共享共用;进一步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做实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合作框架协议。
另一方面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优势产业制度创新系统集成。在租赁、平行进口汽车领域向深探索,进一步拓宽融资租赁应用场景,以平行进口汽车为中心引育新的增值业务。在既有发展基础上大胆探索。推动商业保理公司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创新。深化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抢抓服务贸易等领域发展机遇。发展“两头在外”的保税研发、检测、仓储、展示,开展国际人才职业资格互认,培育数字贸易模式和业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