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自贸试验区 创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8年以来,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截至2022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2万户,超过自贸试验区成立前3倍,引进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注册资本近万亿元,用占全市1%的土地,吸引了全市5%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14%的税收收入和30%的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由2015年的35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12亿元,年均增速超5%,为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贸力量”。
“我们始终把自贸试验区建设置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格局中去谋划,着力提升自贸试验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嵌入度和贡献度。一方面,着力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区,持续推动首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成果落地,以3个片区和联动创新区为核心载体,抓好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2022年承接北京重点项目超500个、注册资本超867亿元。着力打造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159家央企新设企业、投资项目近700个,注册资金超7000亿元。深化‘跨省通办’,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共同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前苗介绍,“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创新‘津货分仓’模式,完成天津首单‘保税专列+中欧班列’业务,进一步畅通中蒙俄经济走廊,拓展国际物流线路。截至2022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发运58列,发送货物5700余标箱。同时,全面推进RCEP经贸规则落地实施,制定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行动方案,建立RCEP跨部门协作推进机制。深化中新合作,发挥中新生态城联动创新区作用,在新加坡设立‘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贸联动新加坡推广中心’,推动新加坡合作项目加快落地。”
据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持续深化,累计实施制度创新措施581项,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制度创新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天津首创、天津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
同时,围绕制度创新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更为鲜明、更有特色、更加全面的产业发展路径。金融运营创新实现新突破,发布全国首个省级ESG评价指南及成果,开展绿色金融及碳金融创新,推动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融资便利化改革,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租赁产业继续领跑全国,完成全国首单城市地铁定制化租赁、飞机租赁“远程视频稽查作业”等创新业务,租赁资产规模超1.4万亿元,飞机租赁业务总量突破2000架,船舶离岸租赁业务占全国近90%。商业保理发展势头强劲,落地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保理业务、首笔跨行再保理业务,率先试点商业保理服务跨境电商企业新模式,集聚保理企业近500家,总资产超过2500亿元。汽车进出口业务蓬勃发展,推动平行车标准符合性整改业务落地,进口平行车辆占全国70%以上。全国首家自贸试验区二手车出口服务中心落户,二手车出口金额位列全国第三。保税业态不断拓展,持续深化保税维修创新模式,中铁隧道掘进机、宜捷海特、华彬航空等综保区外重点保税维修和再制造项目获批,保税维修进出口超110亿元,成为全国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多、政策创新最密集区域。推动保税展示交易持续扩面,实现汽车零部件、经典车、冻品、文化艺术品和矿产品等多品类保税展示交易业务。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推进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成为我国北方首个成功实现国外上市国内未上市药品临床应用的地区,临床急需进口药品规模不断扩大。国内首款自主知识产权CAR-T产品进入上市流程,全国首个细胞生态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成功搭建。
“接下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赵前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