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天津自贸试验区半年新闻发布会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召开。张爱国同志同志主持会议,阎庆民同志出席并讲话,蒋光建同志发布了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工作进展情况,张铁军同志发布了自贸试验区经济运行情况,郑伟铭、吕英博、张玉军同志分别发布了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片区落实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方案》进展情况以及招商引资情况。新华社天津分社、上海证券报、天津日报等30多家家媒体参加。与会同志分别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取得良好效果。
此次新闻发布会主要发布内容如下:
一、制度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2015年底,90项工作任务全部启动实施,其中45项已经完成,占任务总量的一半。175项制度创新举措有123项落地实施,占总量的70%,其余52项也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商务部向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第二次部际联席会议提交的21项拟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中,天津自贸试验区有9项入选,占总量的43%,以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依托的市场监管制度、京津冀区域检验检疫一体化新模式两项创新举措成功入选商务部评选的8个最佳实践案例。
政府服务方面,实施了“一颗印章管审批”,三个片区全部建立了行政审批局,承接了241项市级审批权限,审批效率提高了75%;实施了企业设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了企业设立“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一天办结。实现了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市场监管,转变了政府监管方式,提高了监管效率。
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对外商投资实行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减少和取消了对外商投资者的准入限制,2015年,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57家,95%通过备案设立;全市64%新增外商投资企业落户自贸试验区。建立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行免费报关,一年为进出口企业节省3000—4000万元。天津海关出台了三批29项通关便利化措施,企业货物流转时间节约50%,成本节约近30%;平均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2天缩短到2个小时,节约报关成本70%。天津检验检疫局出台了三批24项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大幅提高了口岸通关、通检效率。跨境电子商务实现突破,保税展示交易、进口商品直营等业务顺利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全面展开,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实施。
金融创新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也就是“金改30条”正式发布,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出台,启动了投融资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改革试点。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开放,全国首批筹建的三家民营银行之一的天津金城银行运营良好,截至2015年底,自贸试验区各类金融机构超过110家。开展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跨国公司归集境内外汇资金48.8亿美元,实现境外放款2.8亿美元,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约1500万美元。租赁业创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截至去年底,自贸试验区各类租赁公司达到1500多家,集聚效应十分明显。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到北京和河北举办了10场天津自贸试验区宣讲活动。推出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八项举措。在京冀地区设立了10个无水港,实施了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实行京津冀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模式,通关时间平均每批货物节省0.5天,每标准箱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20元,口岸快速放行率达88%,口岸通关效率提升75%。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将重点实施“1631”工程。
法治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设立了自贸试验区法庭,成立了自贸试验区国际仲裁中心,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对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发展的司法解释。建立了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执法体制。
二、中心商务片区情况
建立“首问负责、专人对接、一管到底、全程代办”的服务管家机制,构筑起“企业动嘴、政府跑腿”的综合服务体系。搭建“双创通”企业服务平台,使入区企业享受“足不出户,创业无忧”的完美体验。
以创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核心区为目标,结合《总体方案》和区域实际,推动业务创新、产业发展和机构聚集,在跨境投融资、资产证券化、股权众筹、REITs基金、持股平台、阳光私募、产业及并购基金以及新型资产管理公司形成典型服务案例。
整合企业本外币融资、结售汇便利化、外债管理等功能,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投资目的地国家推介中心,为区内外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供项目推介、离岸融资、法律、会计等综合性服务。“天津企业走出去大联盟——自贸区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投入运营。
以于家堡地下商业街“环球购”项目为突破口,正在积极发展进口商品的保税展示交易。与市、区有关部门合作,正在加快建设“关、税、汇、检、商、物、融”一体化的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将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保税备货、直邮、集货等业务。
“双创特区”于2015年9月21日正式揭牌,中心商务区通过实施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举措,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15年底累计注册企业1741家,初步评估折800,威时沛运,国能联合控股等23家企业预计年纳税额将超过1000万元。
三、机场片区情况
突出航空产业的聚集带动作用,空中客车天津A330宽体机完成及交付中心框架协议成功签署,加拿大庞巴迪公务机维修项目主体竣工。以科技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建成机器人产业为主导的智能制造应用研发基地。成立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便利化服务平台,引进6家著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区内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通过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成功引入创业团队60个;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首家地方分院正式揭牌。
平行进口汽车获批4家试点平台、17家试点企业。航空快件直邮业务全年720万票,较2014年增长206%;航空物流区快速引进跨境电商等类项目,全年新增注册企业80家,注册资本超过77亿元。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维修业务,区内航空维修企业的维修周转件清关时间由原来的3天减少到10余分钟,报关成本下降50%,全年完成维修设备210件。区内欧洲贸易中心地下部分全面开业,成为保税展示交易业务示范品牌。
出台“一中心、一基金、四专项”金融创新政策,全年累计协助企业实现融资569亿元。全国第一个全民营金融租赁项目华运金赁入驻,自贸试验区内第一家汽车金融项目华泰汽车金融、第一家外资小贷项目搜房网小贷落户。
深入推行人才“绿卡”制度,为区内近370名高层次人才办理了“绿卡”。率先设立省级汽车平行进口服务机构——市公安交管局自贸区服务站,实现进口车检测线同步审批。圆满完成全年大项目好项目招商引资目标,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7个,中国500强投资项目15个,行业龙头项目245个。
四、东疆片区情况
中邮、天狮、启航宝宝、沱沱工社等一批电商企业落户东疆。“民园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开业,实现了保税港区的“库”与市区的“店”有效融合。冰鲜水产品口岸正式获批,东疆成为水果、冻肉、水产品、集装箱装粮食、汽车、冰鲜水产品六大类商品指定进口口岸。
在吸引中远、中船、中海油、中外运、中交建、神华等航运物流央企落户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国际航运服务功能要素聚集。用足用好自贸区政策,积极打造集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船舶运输、船舶供应、船舶维修等于一体的航运物流全产业链基地。
2015年东疆共新增租赁公司599家,新增注册资本金达886亿元人民币。2015年共完成147架飞机、6艘国际航运船舶的租赁业务,租赁资产累计达70.4亿美元。累计签订医疗器械租赁合同652单,租赁总额累计达147.3亿人民币。吸引汇金租赁等设备融资租赁总部落户东疆,融资租赁业务板块不断完善。
在注册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企业投资规模也有了大幅度提升。2015年全年,东疆片区注册超亿元企业441家(包括超10亿元企业29家),5000万至1亿元企业296家,超千万企业共占1-12月总企业数的60.2%。
全年来自京津冀地区投资的企业2344家,同比增长127.6%,占企业注册总数的62%;注册资本共计1044.43亿元,同比增长221.2%,占总注册资本的50%。东疆片区已成为京津冀地区企业拓展新业务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