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自贸要闻
改革大潮涌津门 奋楫笃行立潮头
发布日期: 2023-09-20      来源: 国际商报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这是一个深耕改革的重大部署,引领天津实现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振兴蝶变;

    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先行先试,推动天津释放引领性、示范性、先进性的首创经验。

    大潮起津港,大道聚津门——

    天津港货运巨轮往来穿梭。上半年,这里完成货物吞吐量2.41亿吨,同比增长2.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35.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

    融资租赁再创佳绩。截至2022年年底,租赁资产规模已超1.4万亿元,飞机租赁业务总量突破2000架,船舶离岸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的近90%。

    保税维修独占鳌头。2022年保税维修进口货值148.4亿元,维修项目收入2.3亿元。

    来到天津,记者看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一派火热景象,切实感受到热浪般扑面而来的创新与开放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天津市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坚定不移扩大自贸试验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制度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用创新底色不断刷亮发展成色。

    破解障碍

    一江津水一江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新要求新部署,商务部持续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机制创新。

    近年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在东疆片区,变化正在悄然展开——

    跨港区时,津港轮32号拖轮再也不用为了申报等待4个小时,进出港报告次数每月也从200多次降至60余次。

    “以前除了网上申报,还要手写记录,非常繁琐,有时还会漏报、漏记,‘走流程’压力非常大。”拖轮船长王学军说,大型船舶停靠时需要拖轮进行顶拖,津港轮32号每天大约顶拖船舶6次,涉及天津海事局3~4个辖区,在旧规章制度下,每日需报告8次,长时间占用拖轮以及船舶。

    2021年9月1日,全国首例简化船舶报告次数的制度创新——“港内作业船舶集中航次日报服务举措”,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

    新报告模式减少了跨港区报告,拖轮仅需集中报告进出港各一次,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上半年,我们大型船舶整体在港时间,压缩幅度达到了5200余小时。”天津港集团调度指挥中心综合调度经理李宁说。

    据天津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甘政介绍,该项制度创新执行两年以来,共惠及船舶超254万艘,船舶靠离泊效率提升8%,集装箱等重点船舶靠离泊效率提升12%。“在自贸试验区的支持下,天津海事局通过制度创新,提升了港内船舶效率,更好地服务天津港高质量发展,让企业享受到最大限度的政策红利。”甘政说。

    例如——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其报告次数在天津港中占比68%。“执行新制度后,我们拖轮报告总次数从6058次降为1800余次,降低了67.6%。”公司副总经理刘子辉表示,目前该公司每月新增经济效益约120万元,燃油成本节省近1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船舶监管创新制度实施后,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实现了“零事故”目标,亦杜绝了瞒报谎报等行为。

    在机场片区,主体正在慢慢蜕变——

    在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的维修基地,十几架境内外飞机停满了6条产线,维修工程师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公司“客改货”订单已经排至2025年,且订单还在不断增加中。

    作为飞机维修、拆解与改装服务提供商,公司已为40余架境外飞机提供了维修与改装服务。2022年,境外业务达到公司全年产值的60%。

    “政策创新提升了我们拓展境外业务的信心,机场片区保税区的政策与制度,为我们争取境外业务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便利。”公司总经理陈健聪对记者说。

    “通关时效从1周缩短为2天。”

    “减少征收保函(保证金)。”

    “进口航材不借用保税库进口,可以直接存放在保税区域库房内。”

    “已在境内维修的外籍飞机,可以通过综保区进口转至天津。”

    ……

    2019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航空保税维修10条措施正式发布。“它对公司开展境内外业务产生了极大推力。”陈健聪说。

    “我们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政策创新,尤其在保税维修方面,政策创新数量多,制度体系完善。”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工作局局长何江表示,保税维修产品进出境时,涉及较多海关监管工作,尤其是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支撑和基础平台。

    据何江介绍,近年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鼓励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对于难以实际进入综合保税区的维修货物,正在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创新,争取在整个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允许开展保税维修业务。

    创新,总是蕴含着振奋人心的力量。

    目前,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实施615项制度创新措施,已有33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个“最佳实践案例”被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八载砥砺,八载拼搏,八载奋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用占天津市1%的土地,吸引了全市约5%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17%的税收。

    法治环境

    贵在明法贵在行

    欲成贸易事,须读法律书。

    2023年7月,伴随着一声槌响,一场涉资3800余万美元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落下帷幕——这是天津自贸区法院首例涉公务机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由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东疆融资租赁中心法庭公开审理。

    “今年上半年,我们受理了近4000件融资租赁案件。截至目前,我们审理的融资租赁案件已超2万件,其中90%以上是汽车融资租赁案件。”东疆融资租赁中心法庭副庭长陶俊对记者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阔步前进,商务部持续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为准绳,以全球为视野,先行先试,大胆创新。

    2019年,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设立了东疆融资租赁中心法庭,是全国首个聚焦融资租赁领域的专业法庭,担当起司法保障和实践创新的使命。

    2020年,东疆融资租赁中心法庭率先推出“信用保全白名单”机制,在遇到承租人违约时,“白名单”企业仅需提供一份承诺函,就可申请信用担保。

    据陶俊介绍,目前已有14家企业通过遴选,进入“信用保全白名单”,适用保全案件已超600件,涉及金额超5亿元,节省担保费用上千万元。2022年,“信用保全白名单”机制被商务部作为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进行推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上,东疆自贸片区也迈出了改革新步伐。

    2023年6月15日,金融创新司法听证机制首次听证会在天津召开。9名法官组成“听证团”,13名专家组成“专家辅助团”,为正奇融资租赁(天津)有限公司从事生物医药专利权融资租赁业务把脉问诊,并出具《司法听证意见书》,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租赁业务加速落地。

    “东疆融资租赁中心法庭目前仅有12名法官,但平均每年审理6000多件融资租赁案件,其在法治营商环境方面的创新,帮助了很多租赁企业及时解决司法问题和纠纷,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东疆管委会融资租赁局副局长李博健对记者说。

    经济之兴,见证法治光芒。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致力于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多年来,在司法部门同步发力、协同推进下,融资租赁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各类租赁企业超过4000家,租赁资产规模超1.4万亿元,约占全国15%。其中跨境租赁资产1100亿美元,约占全国80%;累计完成2109架飞机、164台发动机、470艘船舶租赁业务,完成71座海工平台租赁业务。

    扶摇直上

    如此风华如此城

    一组数据,折射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片改革试验田的成效:

    与揭牌前相比,2022年市场主体数量增长了3倍,累计达8.79万户;

    税收年均增速超5%,增至512亿元;

    引进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注册资本近万亿元。

    2023年1-5月,新设市场主体5051户,同比增长18.26%,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2家,增长31.43%;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1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40%;

    税收278.42亿元,同比增长27.16%;

    ……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这是一张填写深化改革、协同创新的问卷,也是一份写满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答卷——

    2015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

    2020年,全国首个管委会层面的法定机构——创新发展局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专职负责制度创新和产业培育。

    2021年9月,一架波音B737-800飞机完成“客改货”后,在天津再次租赁并交付——这是全国首单保税“客改货”飞机再租赁业务。

    2023年7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报送的“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入选全国复制推广名单。

    “再启新程,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全国经济发展贡献‘天津力量’,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唐中赋表示。

    因开放而生,伴改革而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赓续奋斗谱新篇,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国家相关部委
    自贸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兄弟自贸试验区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