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自贸要闻
答记者问 | 多措并举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天津自贸试验区这么干!
发布日期: 2025-04-28      来源: 天津发布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4月2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新闻发布会。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李文海,市商务局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剑楠,滨海新区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单泽峰,天津海关副关长王利兵,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长贾科,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部长宋哲出席,介绍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坚持高水平开放为引领 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不断开展改革探索 打造海外工程投资政策创新高地

    新华社:请文海副市长介绍一下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未来的发展思路?

    李文海:天津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自由流动等方面深入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贸易更加便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贸易监管制度,实现货物进口26.55小时通关,效率远高于48小时国际标准;在综保区内设立大型跨境电商平台“退货中心仓”,将退货平均时间由11天缩短至5天左右。投资更加自由,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由122条缩减至27条。成立天津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和海外工程投资服务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水平的跨境投融资服务,打造海外工程投资政策创新高地。资金流动更加顺畅,围绕外资金融机构高度关注的内外资一致、跨境投资无迟延、压缩审批时限等方面,精准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跨境投资效率,促进金融市场连通。运输更加高效,创新船舶登记、申报、监管模式,建设华北地区保税燃料油供应基地和分拨中心。人员往来更加便捷,把握外资研发中国化、布局自主化等新趋势,将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拓展至7个领域27种,落实放宽高管及其配偶停居留期限试点政策,打造18个跨境支付服务示范区,多举措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数据流动更加高效,打造天津智慧口岸“数智港”,发布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和数据出境负面清单,为发展跨境服务贸易创造数据安全有序流动良好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自贸区(港)建设经验,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展更多首创性、引领性改革探索,形成更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成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坚定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为深度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提供实践支撑。

    221项举措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化制度型开放 未来紧抓三件事 以改革促便利 以创新助发展

    中国日报:请问,天津海关在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化制度型开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下一步,还将在哪些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

    王利兵:十年来,天津海关坚持从大局大势、外贸发展实际、企业具体诉求出发,共推出创新措施221项,其中12项经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占我市近三分之一(29%)。一是聚焦京津冀协同国家发展战略抓创新。牵头京冀两地海关协同创新,共完成海关总署备案创新举措15项,有力提升京津冀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二是聚焦高水平开放抓创新。落实国发9号文相关措施,其中“预裁定届满前从速对展期作出决定”完成全国首单落地,“原产地证书微小差错不影响关税待遇”等3项试点措施形成典型案例。三是聚焦“保税+”新业态抓创新。推出综合保税区内航空产业全链条集群监管模式。创新支持保税维修,2024年保税维修进出口值232.6亿元,同比增长101.8%。支持保税展示交易、保税混矿、保税LNG加注等新业务陆续落地,为外贸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下一步,将重点抓三件事:第一,让监管更聪明。以“水运集装箱智慧货运场景链”和“智慧旅检”建设为重点,促进智慧海关与“智慧口岸”深度融合,创新专业智慧审单等工作模式,实现更优监管、更高安全、更大便利、更严打私。第二,为发展多添秤。聚焦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争取扩大保税维修范围,把飞机发动机、医疗设备纳入目录。创新支持LNG保税加注,推动高低硫燃料油混兑,满足国际船舶环保需求。创新推出跨境电商“组合出区”模式,支持国外进口商品与国内赠品“混搭”销售,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感。第三,让服务更贴心。变端菜式、点菜式服务为自助式服务,丰富政策供给,用足用好“津关24条”(2025版)等惠企措施。创新实施进口水果“优先审单、优化物流、优效查验”快速通关模式。牵头北京、石家庄海关加强三地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协同创新,以改革促便利、以创新助发展。

    推动实施50余项创新政策 聚焦天津特色产业发展 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

    第一财经:请问,在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方面,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都有哪些创新政策和项目,目前进展成效如何?

    贾科: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助力高标准建设天津自贸试验区,是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十年来,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聚焦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推动实施了50余项含金量高、影响面广、集聚力强的创新政策和试点项目,惠及天津自贸试验区各类经营主体9万户,新增本外币账户超过18万个,累计办理跨境收支4300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8700亿元,分别占到全市总量的25%和32%,进一步活跃了全市涉外经济、激发了市场活力、便利了跨境交易。例如,我们复制推广自由贸易(FT)账户,实现了企业跨境资金收付更加顺畅、资金运营管理更加高效,全市企业自由贸易账户业务结算量已突破1.1万亿元。再如,我们以更加便利企业跨境贸易及投融资为重点,大幅减少和简化审批事项20余项,有效降低了企业“脚底”成本、经营成本,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如,我们聚焦天津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落地实施了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离岸租赁对外债权登记等9个创新项目,累计业务量超过350亿美元,行业集聚效应、辐射带动效应更加凸显。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市场经营主体、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创新带来的活力便利,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近期,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10余条政策措施,涵盖了深化自由贸易账户应用、提升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支持天津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印发全市金融机构实施,力求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进一步彰显天津自贸试验区区域优势、政策优势、先行先试优势。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将始终坚持“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的改革创新思路,持续深化“金融为民”理念,为天津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建设、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做好总体统筹协调 多措并举推进政策创新突破 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助力自贸试验区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香港大公文汇报:请问,商务部门在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都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孙剑楠:在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市商务局一方面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会同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做好总体统筹协调;另一方面,立足部门职责,围绕政策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出多批改革举措,助力自贸试验区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一是推进政策创新突破。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我们会同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针对企业数据出境需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双首个”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体系,为完善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机制贡献了“天津经验”。在保税维修领域,“两头在外”保税维修试点扩展至滨海新区全域,获批开展全国首例自贸、综保“双区外”医疗器械保税维修业务模式。2024年,保税维修累计实现进出口货值232.6亿元,同比增长101.8%。在保税燃油加注领域,积极争取并获批北方首个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资质审批权限,推动开展“两仓合一”“燃料油混兑”等政策创新,打造华北地区保税燃料油供应基地和分拨中心。

    二是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在跨境电商方面,创新应用FT账户结算、离岸贸易等模式,打通全国首个采用跨境电商“9610”模式申报二手商品出口渠道。2024年,全市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509.24亿元,同比增长43%。在汽车贸易方面,发布平行进口汽车三包服务标准及合规性整改要求,建成运行国内首个平行进口汽车服务中心和整备中心,设立全国首家自贸试验区二手车出口服务中心,打造集贸易、零配件供应、检测、金融于一体的出口链条。2024年,平行车进口占全国总量80%以上;二手车出口4万辆,占全国总量的11.8%,同比增长46%。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方面,集成国家标准版服务923项,天津特色功能拓展至5大类108项,搭建京津冀协同服务专区,为跨区域通关便利化提供支撑。

    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赋予天津等省市新一轮试点任务,这是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又一宝贵契机。下一步,市商务局将会同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自贸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联动发展,有效助推自贸试验区提升国际要素资源吸引力,持续推动制度创新,加力建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平台。

    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以制度创新突破产业瓶颈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强调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生态。请介绍一下天津自贸试验区在赋能产业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和进展成效。

    单泽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是天津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一直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将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基因”融入高质量发展“血脉”,坚持以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以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突破产业瓶颈,培育出一批世界领先的特色集群,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创新金融形成规模。探索联合租赁、跨境转租赁、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等40个租赁模式,飞机、船舶、海工平台跨境租赁业务全国占比超70%;首创保理行业标准、创新政策30余项,成为全国商业保理行业的重要创新策源地、模式输出地和机构聚集地。

    二是“保税+”多点开花。保税维修涵盖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船舶等众多品类,成为国内业务模式最丰富、政策制度创新最多的地区;保税研发首次应用于航空领域,有力推动了国产飞行模拟机研制;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落地,天津港配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网络货运蓬勃发展。打造共享经济企业综合服务系统,累计整合司机426.6万名、车辆392.5万辆,2024年,完成运单5367万单、货运量5.8亿吨,运费总金额超900亿元,并将服务延伸至运输装备、成品油网络零售、碳资产管理等上下游领域,形成完整的行业生态。

    四是生物医药创新突破。实施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进口研发药品白名单制度、境外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等创新举措,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基因和细胞产业促进条例,吸引罗氏制药、瑞普生物等200余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在区内聚集,产值规模近5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相关要求,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堵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创新探索,加快打造更高能级科创生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努力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 实现“双招双引” 持续优化人才激励 书写自贸试验区人才引领高分答卷

    人民网:人才是第一资源。请问宋部长,在人才引领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都有哪些亮点?

    宋哲:今年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十周年,也是滨海新区领军人才政策实施十周年。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工作深度融入自贸试验区建设。

    一是十年深耕,书写自贸试验区人才引领“滨城答卷”。目前新区人才总量超93万,各领域领军人才1600余人。2015年首创滨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评审以来,资助人才229名、资金近两亿元,这些人才所在单位注册资本达300亿元,2024年营收达1900亿元、纳税突破100亿元。在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领域形成显著创新带动效应。特别介绍的是,我们推动人才引育机制三次迭代:先从评审升级到“领军赛、创客赛、境外赛、揭榜赛”等多维赛事体系;再从区内拓展至覆盖30余国、88城、超千所高校、万余名人才参加的全球竞技平台;2023年又将赛事升级为“智汇滨海”人才节,涵盖“创赛、活动、服务”全链条。通过“以赛引才+首站育才”实现了“双招双引”,484个项目落地,注册资本近90亿元。

    二是制度优化,打造自贸区人才创新“滨城样板”。十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企业主导、市场认可”的评价机制,授权自贸试验区1000余家创新主体自主评价人才超5万名,成立20个产业(人才)联盟,链接高校和企业等资源;我们会同农行自贸分行,创新升级滨城人才服务证,为人才提供宜居乐游等超千项服务。我们持续优化人才激励,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天津工生所核心团队涌现出“千万元”甚至“亿元教授”,其人工合成淀粉实现重大突破,属世界首次。去年天津港保税区发布新政,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综合奖励。今年我们还将依据自贸发展所需持续发布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

    三是全球协同,深化自贸试验区开放引才“滨城实践”。天津自贸试验区是京津冀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而人才的对外开放是关键。我们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作用,建设中国北方首家数字游民国际人才港;我们依托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6个留创园,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推动离岸基地在海外建立30多个工作站,做优“离岸政策”与“离岸孵化”服务。我们完善外籍人才永居留等流程,滨城海外人才总量超1.9万名。2015年,坐落在自贸试验区内海河畔的天津茱莉亚学院获批成立,它是纽约茱莉亚学院首个,也是唯一的海外分院,集聚了全球10余个国家600余名师生,85%的外教均成功获批永居证。目前,学院已成为中外合作育才的典范,也为人才提供了高品质文化享受。

    今年我们将继续举办人才节,面向全球开展四大赛事和“礼·遇·滨·城”四大主题特色活动,广泛传播滨城爱才敬才城市形象,在助力天津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中展现新作为。

    一地创新 三地共享 加强错位联动 持续协同发展 不断积累“天津经验” 打造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

    天津日报:请问,天津自贸试验区在深化区域协同合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

    单泽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天津自贸试验区的重大使命。我们按照三地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加强错位联动、协同发展,为“一地创新、三地共享”积累更多“天津经验”。

    一是加强政策机制协同。牵头发起的联席会议机制已连续举办三届,共同推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外商投资指引等成果,发布协同创新实践案例46个,助推三地协同联动驶入快车道。

    二是加强政务服务协同。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达到230项,三地自贸试验区内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企业群众办事不用“两地跑”“往返跑”,极大便利了生产要素在京津冀之间的自由流动。

    三是加强贸易便利协同。京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物流协同服务平台上线运行,船舶信息、码头进出、货物通关等信息可以实时查询、数据共享、功能互用、一网通办,实现了两地“通关+物流”一体化联动。

    四是加强产业发展协同。机场片区与北京临空经济区围绕航空航天、医疗健康、汽车贸易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中心商务片区与河北正定片区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领域深化合作,标志着产业协同已从疏解承接迈入产业链协同构建的新阶段。

    同时,我们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五型”开放优势,与新加坡、韩国、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自贸园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在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持续深化与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合力打造区域协同开放典范、全产业链创新高地;持续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的战略合作,推动贸易便利、金融开放、产业合作、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对接国际高标准;持续深化与境外合作园区联动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海外加工制造基地、区域性营销中心,实现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

    国家相关部委
    自贸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兄弟自贸试验区
    重点链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官网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