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正在更大范围释放制度红利。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天津不断提高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开放效能,推进高水平开放发展。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今年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完成全市首笔外币结算的国际商业保理业务、落地全国首单跨境人民币集装箱出口融资租赁业务、发布国内首个保理行业绿色团体标准、首发租赁行业“绿色两新”债券、落地全国首单再制造乘用车发动机进口业务……一个个“首单”“首创”在这里诞生,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出新成果。
从“两进两出”到“一进一出”
前不久,在天津新港海关的监管下,2.5万吨国产低硫燃料油输入天津自贸试验区企业天津中燃船舶燃料有限公司的“两仓功能叠加”专用储罐,由国产油“变”为保税油,可供应国际航行船舶,标志着天津口岸船供保税燃料“两仓功能叠加”改革正式落地。
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具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代征税的优势,可以有效降低航行成本。不过,按照以往的流程,国产燃料油生产完成后,需要先进入出口监管仓库储罐,再倒入保税仓库储罐,之后才能作为保税油供应船舶。整个作业流程“两进两出”,既影响罐容利用率,也容易产生安全风险。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针对这一情况,天津新港海关联合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将“两仓功能叠加”改革作为“解题”突破口,指导企业优化仓储管理系统建设,仅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企业的4座储罐就通过了审批。“焕新”的仓库兼具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的功能,国产船供燃料可以直接申报出口入仓、仓内结转、保税加注,无需进行实际倒罐作业,只申报清单就能完成油品的属性转换。改革落地后,作业流程由“两进两出”简化为“一进一出”,实现了“一次入仓、直接供船”。
“倒罐作业减少后,不仅降低了人力、物力投入,也提高了国产燃料油的出库供船效率,预计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成本300万元。在环保方面,锅炉柴油年消耗量预计降低近300吨,污染物排放降低近七成。”天津中燃船舶燃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滨说。
近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保税+”系列制度创新“多点开花”,除了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以外,保税维修形成产业集群,业务范围覆盖航空、工程机械、船舶等多个领域;保税展示持续创新,推出艺术品“保税仓储+保税展示”业务模式,完成全国首票跨关区“保税租赁+保税展示”再租赁业务;保税研发应用于航空领域,推动了国产飞行模拟机的研制。
从“50天”到“7天”
在服务模式的改革上,天津自贸试验区也在不断探索。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举办期间,东疆综保区管委会与天津海事局、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天津市港航管理局签约搭建四方协作机制,推动船舶落户东疆营运一件事“协同联办”,改变了此前各单位按序受理、按序审批的模式,形成“一次申请、多证同办、信息共享、内部并联、外部协同”的集约式办理模式。
东疆海事局副局长毛俊远介绍:“之前,船舶落户登记需要50个工作日左右,新模式实施后,串联审批变成了并联审批,整体时间能够缩减到7个工作日左右,大大节省了航运企业办证的时间成本,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模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东疆。”
“企业要考虑营运成本、周转周期,新的审批模式可以让船舶尽快投入运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经营发展。”天津国海航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佰龙说。
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和我市航运服务集聚区,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已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和租赁公司入驻,租赁总资产规模达1.65万亿元,在海事金融和租赁创新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今年6月,东疆第1000艘租赁船舶签约落地,向世界级船舶租赁中心的发展目标又迈出重要一步。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挂牌10年来,从天津自贸试验区走出的49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平行进口汽车、网络货运等一批特色产业崛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亮眼名片。以天津1%的土地,贡献了38%的进出口额、43%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和16%的税收收入。
围绕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眼下,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在开展更多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