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自贸要闻
创新进口矿产品检验监管模式 助力能源资源稳链强链
发布日期: 2025-09-29      来源: 天津海关12360热线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俯瞰天津港,泊位星罗棋布,塔吊巍峨屹立,集装箱有序装卸,远洋货轮鱼贯出入……这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散货枢纽港,也是华北地区能源、资源类商品的集散地,吞吐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天津海关认真落实海关总署 “智关强国”行动部署,大力实施“强链”等六大标志性行动,激活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矿产品进口企业需求精准施策,以“智”赋能、推动作业系统改革,以“智”增速、优化业务模式创新,以“智”提质、促进监管能力提升,积极营造安全、高效、便利的海关“智”治新生态。

    今年1-8月,该关共监管进口矿产品8172.7万吨,同比增长2.4%,其中锰、铬矿进口量均居全国首位。

    一键送检

    搭建商品检验“快车道”

    8月1日, 2批次1.6万吨锰矿经实验室检验合格后予以放行,从货物现场监管到完成实验室立项用时仅为半个工作日,天津海关“实验室检测领域系统互联互通”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企业表示获得感更强了。

    “进口矿产品需要获得海关实验室检验报告之后,才可以销售使用,这个过程往往需要5-7个工作日,想了解进展,只能反复给海关打电话咨询。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时查询商品的检验状态,根据实验室检验进度提前做好生产计划。” 进口企业天津振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刘伟表示。

    现在,海关关员在完成商品取样后,即可通过查管系统中的取样送检模块,将各种要求转化为送检参数, “一键”推送送检单至实验室系统,缩短商品立项用时超过70%,检测结束后,实验室系统自动回传检测报告,并针对不合格商品进行预警。

    为保障试点工作如期启动,天津海关搭建起业务部门与隶属海关的协作平台,一体化推进系统维护、人员授权、规则调整等工作进程,有序做好新模式落地的业务保障,实现执法现场和实验室的同参数、同规则、同标准;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取样送检业务在查管作业系统中全景展示,提升海关对全流程的监控能力。

    海关肩负着保障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的重任,是守护国门的第一道防线,天津海关强化进口矿产品风险防控,持续提升检验监管,确保每一批货物均符合安全标准,助力矿产品进口通关高质高效。

    “未来,天津海关将拓展‘实验室检测领域系统互联互通’应用范围,通过不断的调整界面、新增功能,将更多货类纳入统一参数库,扩大企业享惠‘覆盖面’。”天津海关科技处副处长廖芳表示。

    市场联通

    国外矿山搬到 “家门口”

    如果说“一键送检”联通了信息化作业系统,那么“保税+”模式则是联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伴随着机器轰鸣,两种不同品质的巴西铁矿砂在天津港远航国际矿石码头有限公司保税堆场内,正在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配作业,混配后的4万吨铁矿砂经天津新港海关现场检疫合格后,将奔赴国内冶炼企业。

    这是天津口岸首票保税混矿业务的作业场景,保税混矿业务是企业在保税状态下对进境矿产品进行简单物理加工混合的业务。以铁矿为例,国内钢铁企业因生产需求,需对进口铁矿砂进行混矿作业,以调整铁、硅、铝、磷等元素比例,满足品质要求。不同铁矿品质和价格各异,通过混矿作业,能使各元素达到炼钢的最佳配比,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以往国内企业采购的铁矿,要在国外完成混配再进口,现在可以直接在‘家门口’进行混矿,压缩采购成本的同时丰富了供应渠道。”天津港远航国际矿石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占鹏表示。

    为保障首票保税混矿业务落地,天津新港海关深化惠企服务,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聚焦矿种来源、账册管理、保税监管、混配作业等重点环节,串珠成链,优化形成了全链条监管方案,并指导企业完善质量安全和风险管控两大体系,确保产出的混成矿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

    “在保税监管场所进行混矿,不仅可以减少矿产品的装卸和倒运环节,而且为企业提供更符合生产要求的标准化矿石产品,企业无需在投入生产之前进行再次的混合调配,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生产效率。”新港海关综合业务一处保税监管科科长张靖康介绍,“混矿产品一直处于保税状态,在实际出库进入国内市场时才缴纳税费,便于企业更灵活的调配资金。”

    据预测,保税混矿业务的落地,每年将为天津港带来约 200 万吨铁矿进口增量。

    智慧计重  

    缺斤短两难逃“公平秤”

    大宗资源类商品单次进口量大、货值总价高,一旦发生明水、短重等情事,将为国内进口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天津海关自主研发 “智慧水尺计重平台”,应用于进口矿产品重量鉴定领域,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为进口商品精准画像,形成分析研判、信息预警、风险处置的监管闭环。

    近日,天津南疆海关关员在对一批申报重量为19.2万吨的进口铁矿石进行水尺计重时发现,实际到货重量短少2673吨,短重率为15.08‰,涉及金额194.8万元。按国际贸易惯例,短重超过5‰属于重大短重,海关及时复核短重情况,出具重量证书后用于企业后续索赔。

    “我们大部分生产使用的冶炼矿粉原料都是从海外进口,今年以来,凭海关重量证书已经成功对外贸易结算索赔3次,挽回经济损失495.4万元。”进口企业包钢工贸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张维义介绍。

    现场关员可结合常见矿产品的商品类型和港口作业特点,通过收集收发货人、起运港口、承运船舶及日常鉴定数据等信息,完善“智慧水尺计重平台”风险模型,强化进口矿产品短重、明水等分析研判,形成风险预警提示大数据池,提升鉴定效率和准确性。

    今年1-8月,天津南疆海关已累计检出进口货物重大短重926批次,短重重量约18万吨,为企业提供贸易结算索赔依据2.18亿元。

    辐射探测

    筑牢商品监管“安全线”

    8月26日,载有17万吨铬矿的“克劳迪星”号货轮在天津港第四港埠公司26泊位卸货,现场关员按照新标准对该船矿产品进行了放射性检测,既高效又准确。

    放射性检测是保障大宗矿产品进口安全的重要防线,但频繁的检测需求以及每次检测带来的停工问题,成为影响港口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天津海关聚焦进口矿产品放射性检验的核心环节,积极参与总署2025年“智关强国”行动及商检领域重点工作,牵头修订了《进口矿产品放射性检验规程》(SN/T1537-2025),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实现海关监管效能、企业获得感和港口效益的三方提升。

    新标准减少了散装矿产品在口岸的吊装、搬倒的程序和费用,以及船舶在港口的停泊时间和仓储停留时间,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约超千万元的仓储和物流成本。

    天津口岸执行新标准后,高效的放射性检验监管模式将吸引更多北方地区的矿产品进口企业优先选择天津口岸,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北方矿产品进口枢纽的地位。


    国家相关部委
    自贸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兄弟自贸试验区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