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对天津提出的功能定位。
“要把先进制造业打造成天津的当家产业,谋划好、规划好、布局好。”市委、市政府就推进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新高地,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部署和市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推动天津制造迈向中高端、实现新跨越,市工信委特制定《天津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方案(2015—2020年)》。
五大机遇叠加为天津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该《实施方案》是在全球性制造业重新布局的大环境下诞生的,国内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五大机遇叠加,为天津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该负责人称。
从国际上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全球性重新布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当前,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实体制造——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法国制定了“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出台了制造业振兴举措,努力抢占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则争夺制造业“中低端分流”——印度启动了“印度制造”计划,以25个行业为重点,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巴西提出了“大巴西”计划,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动技术现代化,着力提升巴西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从国内看,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打造创新驱动新优势、智能发展新优势、质量成本新优势、绿色制造新优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都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从而为天津制造业提质增效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天津看,五大机遇叠加,为天津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建成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支撑和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为天津制造业发展明确了任务。
十个高端产业
航空装备
加快发展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为代表的航空产业,积极发展航空金融租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航空制造业与航空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全产业链,确立本市航空产业在国内乃至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到2020年,本市航空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其中航空制造业达到900亿元,航空金融租赁、航空培训和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达到500亿元。
航天装备加快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空间站等航天高端装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基地。到2020年,航天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
突破28纳米及以下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和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要信息系统用芯片实现自主可控,力争在自主芯片、高端芯片和专用制造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建成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到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高性能服务器及云计算
巩固曙光高性能服务器的竞争优势,到2020年形成每年80万台生产规模,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将“曙光”打造成世界级品牌。发展具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高性能服务器,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利用“天河一号”超算中心、华录蓝光存储技术,依托腾讯、阿里巴巴、浪潮、卓朗、易华录等云服务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数据灾备存储服务,实现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打造一批集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高性能服务器和存储产品产业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
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形成以海洋工程成套装备为核心、以基础部件为支撑、以工程服务为延伸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
特高压输变电装备
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技术,加快发展世界一流的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变压器、断路器、电抗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变流器等关键核心设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输变电成套装备。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大型工程机械
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挖掘机、大吨位装载机和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盾构机、旋挖钻探机、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新型高速升降设备,以及大型履带吊、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大型、新型施工机械。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轨道交通
发展地铁、轻轨、城际列车以及轨道交通大型施工和养护装备,形成年产各种地铁、轻轨、城际列车600辆,年修造各型轨道车辆600辆,年出口各种高档车辆300辆的能力,并形成大型铁路配件产品规模化配套能力,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高档数控机床
发展增材制造、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点发展能够实现多轴联动、具有在机检测和智能维护功能的可重构数控系统以及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数控液压机、数控齿轮机床、数控立式磨床等专用机床。加快发展数控铣头、数控刀架和数控转台以及主轴单元(含电主轴)、滚珠丝杠、高精度轴承、直线电机、力矩电机等核心功能部件。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总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自动变速器
研发满足小排量、低成本小型轿车需求的自动变速器(AT)或无极变速器(CVT)、双离合变速器以及变速器箱体、精密传动轴、分动器总成等变速器关键零部件,加快大众年产183万台自动变速器、爱信AW年产40万台自动变速器和华泰ZF年产40万台自动变速器项目建设。全部建成达产后,全市变速器产能超过350万台/年,其中自动变速器产能达到270万台/年。
八个新兴产业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引进重大整车生产项目,加快乘用车传统优势车型更新换代,推出城市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中高级轿车等乘用车,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到2020年,轿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年,其中,新能源汽车20万辆,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新能源
大力发展绿色电池、风电和光伏产业。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成为我国先进光伏制造基地和绿色阳光城市。
新材料
依托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立钛金属及钛合金民用产品研发转化基地,推动加快先进材料的民用转化速度。做大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至2种重大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